1. <rp id="y9gpb"></rp>
      2. 首頁 > 信陽之窗 > 豫風楚韻 > 文學

        看見

        信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netlark.com 時間:2016-05-12 來源:

        文/胡亞才


          我并未承諾要寫一本關于我家族的或石佛鎮回族的書,哪怕在我祖母我父母面前,我也是守口如瓶的。他們當然知道我寫作,但我就是沒有向他們許下過我要寫家里與鎮上人與事的諾言。雖然我也曾給他們讀過幾篇我寫的有關石佛鎮回族的散文,并且他們一聽就能說出生活中的原型是誰誰誰。我不許諾,不為別的,我是不想讓我祖母我父母還有我的家人對我有過多的期許。因為,我深知寫回族的文章不好把握,中原地區回族的文章尤為難寫,即便以我的家族,以我生于斯長于斯的石佛鎮為主線為背景,我還是多少感到底氣不足。但是,我能讀懂我高齡的祖母與日益年邁的父母目光中的想法,我也能感覺得到石佛鎮上那些回族親友們目光中的含義?;刈逯胁慌d宗族祠堂,也聞所未聞哪個回族家庭曾有家譜族譜之說,口口相傳是中原地區回族過去唯一的歷史承續的方式。歷史,需要文字記錄,一脈相承的民族文化與至今葆有溫度的親人事物,更需要文字、需要文學來記錄、來承載、來書寫。

          是的,我坦承,我是要把我家族的來龍去脈整理得清晰清楚,我是要把我溫軟的家鄉石佛鎮回族親友們呈現一下。通過文學的看見,我來老老實實地敘說,充滿真情地描寫,我的家人、我的親友們感覺過的事物在他們頭腦里所留下的跡象,而遠不僅僅限于我的大腦對經歷過的事物識記、保持、再現的過程。寫作回族篇章,無論篇幅長短,從一開始,我寫的就是印象而非記憶。

          我的內心在我得悉博爾赫斯之言后就告訴我,這是使命,是我的使命。

          于是,我邁上了使命之旅,不管怎樣,我都將耐心而堅定地踏地行走。

        其實,我是有所準備的,當使命感在那個早晨或那個午后陡然升騰后,我除了對我之前無視、忽略的反省,更多地關注起我祖母、我父母對后代的教育,哪怕是針對一件事情只言片語的表現。

          譬如那年,我孩子去北京讀書,臨行前,我祖母把重孫子叫到面前,高聲大語:“記住啊,俺們是回族,不管到了哪里,不能吃的不吃,不該喝的不喝,不許做的不做。別被伊布里斯(經堂語:魔鬼)迷惑了心?!蔽夷赣H把孫子拉到一邊,輕聲輕語:“太奶的話是得記住,關鍵是要記在心里,要講個方式方法,別整天掛在嘴上寫在臉上。為人處世以前不容易,以后更不容易?!碑敃r,我父親一直在看電視,待孫子恭恭敬敬接受了太奶和奶奶叮囑后站在他面前時,我父親才取下老花鏡,不慌不忙地說:“團結是你往后的一件大事,能做到保持個性、體現共性就行?!?/p>

          在對后代人的教育中,我祖母總是以一種直白的樸素的語言提示著,甚或說喚醒著家人的回族意識,她不遺余力的言行中滲透著她及她那一代人,對與其他民族雜居中的自己家族、民族深深的顧慮。有很多時候,她無意,也許有意使用許多過去從阿訇從長輩那里學來的經堂語,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力,或許還有我們的反思。譬如她叫同胞用“朵斯提”,叫懺悔用“討白”,叫靈魂用“羅哈兒”,叫禮物用“海底耶”。當家人準備做某件事時,她總要說“印沙安拉”(一切托靠真主);當一件事情做成了,她一定會說“艾里哈木杜倆戲”(感謝真主)。我祖母以她的回族意識,經過意義的思索、需求的考慮、感受的體驗,簡單而凝重地表達著一位回族老人的傾訴與請求。所以,后來每每想起,總是別有一番滋味涌上我的心頭。

          我祖母一生遵主命,她認為在我祖父、我父親、叔父參加工作后多有不便的情況下,她有責任將我們回族的來龍去脈說清道明,這是真主的口喚。她還認為,孩子上學求識做有用之人合主命,理所當然。但她十分警惕我們每天放學回來后的一些有別于家教的語言行為,她聽到粗俗俚語便立刻沉下臉來,以嚴肅的口吻要求我們改正,直到我們做出明確的保證為止。她每每看到我們誰留著長發,胡子不刮,衣衫不整,奇裝異服,她反應得更是強烈,必須立即糾正。她是希望子孫們的婚姻是在回族之間進行的,但對現實中的回漢通婚還是包容的,尤其對迎娶漢族姑娘,她一直是支持的態度。時常在老人們閑聊時舉出幾個嫁到回族家庭的漢族姑娘的實例,給予正面的褒獎。不過,我祖母對此還是劃出一個底線的,她放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千條萬條依她,就有一條依俺們,她得從回族生活習俗?!痹诨貪h的交往中,我祖母也能夠看得開,可謂大事不糊涂。她在她子孫兩代中形成并堅持了一個幾十年的習慣:在每年正月初一,也就是新春的第一天的上午,到石佛鎮上的回族漢族家庭拜年。我祖母說這是我曾祖母留下來的,這是對當年我太祖父太祖母出逃南京一路奔命落腳石佛鎮,最后得回漢兩族收留的報答,“拜年是個樣子,這個樣子不能省,它是說俺心里一直留著這份情哩?!?/p>

          細一想,我祖母并非狹隘,只是有她的原則。所以,當我那次去美國出境臨行前收拾行李時,大行李箱中裝了三十六盒清真方便面和三十袋涪陵榨菜。那一刻,心里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祖母。我想,這下,她該寬心了,她的孫子即便遠渡千山萬水,不會餓著了,更不會食用忌食。

          我母親與我祖母有著相同的顧慮,但方式有所不同。她在單位里工作的緣故以及在平日里接人待物,都使她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妥協。她認為,只要不涉及回族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民族文化等根本性的問題,她都可以在中原地區大背景里嘗試著與家人、與回族親友順流共行。我想,我母親是對的。我母親始終冷靜而微笑著面對生活,冷靜而微笑著面對世界,直至平靜地迎接死亡。讓一位回族母親與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把生命的全程變作饋贈給這個世界的一個安詳而靜美的微笑。這難道不是我們所渴望的嗎?無論是在現世生活里還是在文學世界中,假如一個人懷守著一座美妙無比的生命之城,卻把一生的興趣、時光、精力和智慧投入城外荒涼的曠野、黑暗的孤獨、腐朽的氣息、靈魂的驚懼和噩夢纏繞的生活之中,那此人的一生,實在是一場悲凄的自我放逐。

          我母親更加包容的行事風格或許與她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關,雖然她也是石佛鎮上的回族,但我姥姥家在石佛鎮北小街上。與南小街全是回族不同,北小街多半為漢族居民,但這似乎沒有給我姥姥家帶來什么困難。相反,聰明伶俐的楊家小姑娘得到了回漢兩族人的疼愛。與我母親真正意義上稱得上閨蜜的,是一個叫羅惠蘭的漢族姑娘。正是她不厭其煩地溝通,樂此不疲地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才使得當時貧困家庭的我的父親迎娶了較為富庶家庭掌上明珠般的我的母親。我母親在清真寺的古蘭書屋讀完了高小,這里除了感謝陶阿訇,感謝我姥姥,主要還是來自我母親自身的勇氣。在當時,在石佛小鎮上,在回族中,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她為此的付出為她此后見識的收獲打下了基礎。

          我母親一生向善,她把默默無聞的行為作為一個回族必修的功課,堅持日常討白,在懺悔中自新,在人人稱道的行為中救贖。她一方面為我當年與一個回族姑娘結為夫妻而感到遂心如愿,一方面又為二十多年后我斷然剪斷我兒子可能的回漢姻緣之線感到無邊無際的悵然。當時,我母親說:“孩子,你怎么恁狠呢?”我說:“我想讓媽得到寬慰?!蹦赣H說:“孩子被你傷著了。這樣的寬慰不要也好?!焙髞?,我雖然沒為我的行為后悔,但我就我母親的反應有了一些有別于以往的思考。我是理解我母親的,我相信我能讀懂我母親的目光,我能夠看見我母親目光背后的東西。在她心里,每個人都沒有孤單地安置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所以我們不可回避地需要與各種各樣的事物、各種各樣的同類建立起各種各樣的關系。如此,在構成人的一生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視自己與別人的生命,不能遺忘自己與別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漠視自己與別人的心靈需求。否則,違背本性去做事情,只能日復一日地傷害自己傷害別人,讓我們的情感世界乃至精神世界傷痕累累。

        ……



        節選自《回族文學》2016年第2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aaaaaa黄色网站
          1. <rp id="y9gpb"></rp>